“我的所有决定只靠对科学的金年会认知”

  新闻资讯     |      2024-02-25 22:14

  金年会昨日,来汉参加华创会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来汉参加“华创会”,也在武大与600余名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实验物理之路。现场,他享受到了“夹座欢迎”的礼遇,所有能坐人的地方都坐满了等待已久的热情学生,只留出了细细一条通道勉强可以落脚。

  丁肇中的讲座原定下午3点半开始,但因为行程临时更改,讲座时间顺延到4点半。虽然校方事先发布了通知,12点刚过,已经有学生开始在图书馆门口排队等候了。3点时,等候的队伍至少排出去300米,在图书馆门口的空地上拐出去几个弯。

  4点20分,丁肇中提前来到现场金年会,热烈的掌声从他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开始久久不息。因为想听报告的人太多,开了冷气的报告厅里依然相当闷热。讲座开始前,丁肇中首先向听众汇报,“同学们,老师们,我讲座的第一件事是要脱外套。”他的声音不大,语速缓慢,但时不时冒出一两句俏皮话,让现场学生会心发笑。

  虽然人数众多,但在丁肇中讲座时,现场一直秩序井然,没有一个人的手机响起。甚至校长“晓红哥”在讲座中途赶到会场时,学生也只是小小骚动了一下,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打断演讲。

  从1962年拿到博士学位至今,丁肇中一共只做了5个实验:1965年测量电子的半径;1974年发现新粒子;1979年胶子的发现;1982年开始的欧洲核子中心的L3实验,以及现在仍在进行的国际空间站AMS实验,每一个都在物理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丁肇中说,他这辈子所做的任何实验都会招来大量反对,他的结论是金年会,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要怕别人的反对。他开玩笑地说:“我这个人,很能原谅别人的错误。”

  他列举了当年做实验时几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2011年,美国专门增加一趟航天飞机将AMS送上国际空间站,在太空进行带电粒子的研究。

  丁肇中说,在航天飞机起飞后,因为太紧张,他好几天都没睡觉,所以当他在美国宇航局的控制室跟宇航员连线时,所准备的稿子是太太写的,他只负责照稿念。他还展示了一张当时现场的照片,宇航员在太空中呈倒立的姿态与他通话,“我记得我问他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头朝下’?宇航员回答我的第一句话是‘你才是头朝下呢’。”

  他告诫现场的学生,“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没有人会记得谁第二个发现了进化论,这和体育是两回事。”

  丁肇中在讲座之后接受学生现场提问时说,武大110周年校庆时,他也曾到过武大讲座。“我记得当时提问的都是男生,希望今天女生踊跃一点。”话音没落,现场刷刷竖起一排女生胳膊。

  一名女生请丁肇中解释他从理论物理改行实验物理的原因,丁肇中称,“我在大学只喜欢三件事,物理、数学和足球。”毕业后,他进入了学校研究所,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沃伦,没两个星期沃伦突然找所有学生来谈话,告诉他们一个实验物理学家可能比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更有用。这让丁肇中大吃一惊。“我回去想了一夜,第二天就找老师,告诉他我决定做实验物理了。”

  丁肇中在回答提问时显得相当严谨,一旦遇到他认为不了解或没有经历的东西,他一律回答“我不知道”。“我一向认为我的能力是有限的。有人常问我在做实验的时候为什么不挑最好的大学合作?我觉得所谓的好坏和排名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因为我做的东西是没有人做过的。”

  丁肇中说,过去40多年的实验证明他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我还没有犯过错误。”他举例说,他所做的每一个实验常常需要与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合作,“为什么大家会遵守我的决定?也许就是因为我还没犯过错。”丁肇中说,他在科学实验中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直接讲不了解,大家讨论清楚了再决定。另一个原则是,所有决定只靠对科学的认知。“不能因为谁出钱多就要考虑谁的感受,那不是科学的范畴。”

  本报讯(记者 彭为 王荣海)昨日,丁肇中在“华创会”上发表演讲表示,基础研究是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原动力。

  丁肇中提出,人们在享受由基础研究所带来的技术成果,比如涉及通讯、计算机、交通、医疗等诸多领域,这些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可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是,为这些成就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而去不停地探索,不是出于经济利益。

  丁肇中将基础研究转变为应用技术划分成金字塔形状。力学、热力学、光学等好比在金字塔底部,电视无线电、航空工程等好比在金字塔顶端。

  “金字塔由于新的应用在不断地增高,同时基础研究不断地拓宽它的底部。基础研究越来越走到了金字塔最外面的角落,因此有时候因为它远离日常生活而受到责难金年会。” 丁肇中说,只有在一段时间以后,当金字塔的应用部分长高了,公众对奇怪的新现象熟悉了,他们才看上去比较“实际”。

  许多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具有竞争力,它必须集中于能立即有市场效益的技术的发展,并使经济持续发展。随之而来会产生争议:是支持“无用的”基础学科,还是将资源集中于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研究。

  对此,丁肇中认为,这种观点是目光短浅的。他提出,技术的发展是生根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发展经济的实用主义途径是不可能持久的。

  丁肇中告诉在场所有人:“基础研究的原动力是人的好奇心,它是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原动力。”

  “没想到,诺贝尔获奖者丁博士这么谦逊,会给一个6岁的小孩签名。”昨日上午,华创会开幕式间隙,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让与会嘉宾惊奇不已。

  丁肇中是著名华人科学家,昨日上午应邀参加了华创会开幕式并作了演讲。得到他签名的小男孩只有6岁叫涂熠,正在上幼儿园。小男孩父亲涂先生介绍,自己在德国一所大学工作,也是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得知华创会在武汉召开,他特地从德国赶了回来。昨日上午,他带小孩参会,本来是想听一会儿就走,后来得知诺贝尔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要演讲就留了下来。

  丁肇中博士讲的是有关太空中进行的大型精密物理实验的内容中,播放的PPT中,有航天飞机的示意图,这引起了小家伙涂熠的兴趣。“他问我演示的飞机图形是什么意思”,涂先生说,因为自己研究的领域不同,儿子一下子问倒了他。

  没想到,小家伙会大胆地在开幕式结束休息时间跑到主席台上去找丁肇中提问,“他刚开始要丁肇中博士在他手臂上画个飞机的。不料丁肇中将他转了个身,在T恤背上写下‘丁肇中’三个字。”涂先生笑着说。

  看到小男孩背上的签名,很多人都很惊奇。回到座位上,小男孩却有些不好意思,也许是以为犯了什么错误。涂先生说,儿子要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丁肇中画飞机时,什么称呼都没叫,“你应该叫一声丁爷爷的。”涂先生摸了摸儿子的头说。

  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著名物理学家,研究领域为试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曾因发现“J粒子”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因领导“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而闻名海外。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镇,195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选为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82年至今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领导L3实验。

  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美国政府的洛伦兹奖(1975)、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77)、意大利政府的特卡斯佩里科学奖(1988)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鄂)字5号鄂新网备1005-000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090118鄂ICP备13008093号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湖北知音传媒股份公司院内 网站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