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博主人设,是经过运营精心打造的、粉丝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能会接广变现的自媒体账号。
但这场亲情展演依然打动了我们,只是在评论区里跟电子亲人诉诉苦撒撒娇,就得到了某种治愈。
就像@和女儿分享日常 的一则文案:“你不是个坏小孩,但爸爸妈妈也不希望你的刀挥向自己。”
而寻找电子父母的年轻人们,不过是在无数个用刀指向自己的瞬间,又因为两张陌生但灿烂的笑脸,决定跟自己和解一秒。
当我们还惊诧于赛博世界对「爱情」这一亲密关系的解构,磕糖、追星、打游戏,都可以成为和真实的人谈恋爱的代餐。
在互联网上,有这样一类账号,第一人称镜头拍摄,出镜人往往是长辈,看起来和蔼可亲,他们喊着观众“女儿” “儿子” “宝贝”,用对待子女的方式跟观众互动,评论区也自动带入子女的口吻与他们互动。
比如账号@和女儿分享日常 ,出镜人是一对中年夫妻,爸爸能说会道,妈妈温柔体贴。他们总是一齐出现在镜头前,仿佛远在家乡的父母跟你视频通话一样。
但跟真实的父母不同,他们从不责备,只表达最直接的爱意和思念金年会。这在广大接受打压式教育成长起来的中国小孩看来,简直是科幻片。
看到你朋友圈发了语焉不详的疼痛文学,他们不会勒令你删除,吓得你不得不开启朋友圈权限。电子父母只会说:“把爸爸妈妈都看难过了,你已经很优秀了”。然后反手给你发一个红包做安慰。
知道这代年轻人不容易,电子父母不会强迫你必须端起铁饭碗不然就是给祖宗丢人,而是承认“爸爸妈妈没有很大的本事能护你一辈子衣食无忧,所以总想着你能安稳点”。
电子父母满足着当代人对理想父母的想象,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彼此尊重,相亲相爱。
评论区在一声声“宝贝”的呼唤下纷纷沦陷,无数年轻人把这里当成自己的赛博树洞。
被对象甩了、被公司辞退了、面试失败了、备考崩溃了......这些挫折没法跟亲生父母说,他们便跟电子父母倾诉。
有人确诊抑郁症依然免不了被父母责备“就你矫情”;有人因为化妆被父母责骂化得像“鸡”;
有人正遭受着家庭暴力;有人打算离婚,但父母碍于面子不站在她的一边......
真实的亲情总伴随着伤害,我们咀嚼着父母递来的含混着刀子的糖,不知能否下咽,早已忘了原来那些人格健全的小孩是这样被养大的,原来爱与支持真的可以与生俱来、不带条件。
评论区总在重复着这样的感叹,那些原生家庭有创伤的人们在短短几分钟的温馨中,重新体验着被人宠爱的幸福感。
当代人在互联网上搭建属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代餐,但面对真正的原生家庭,却是另外一幅景象。
完美的父母只存在于互联网上,而现实中的“扫兴式父母”,让我们的快乐都像在做贼。
这代年轻人对个人权利、个人自由、个人选择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的家庭伦理文化还停留在前几代人的模式,和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够匹配。 家庭不跟着年轻人进步,年轻人就会感到很痛。而年轻人恰好是没有话语权、没有主宰权的金年会。 他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社会,也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家庭。所以他采用了我认为最悲壮的一种方式金年会,就是“断掉”。 很多人觉得这一代年轻人冷漠、自私,其实他们对亲情的要求是很旺盛的。
无法改变上代人的想法,又无法牺牲自己的选择去做到完全顺从,当代年轻人所以只能拉开距离,将不可调和的代际矛盾束之高阁。
就像@和女儿分享日常 的一则文案:“你不是个坏小孩,但爸爸妈妈也不希望你的刀挥向自己。”
而寻找电子父母的年轻人们,不过是在无数个用刀指向自己的瞬间,又因为两张陌生但灿烂的笑脸,决定跟自己和解一秒。
伴随着工具的丰富,还有更多情感模式在迭代着,比如现在有人和GPT推心置腹达成亲密关系,未来AI的发展,还会催生出更多。
「一切都可赛博化,包括人最本真的情感」,听来有些惊悚,但这些丛生于互联网角落的情感需求并非无本之木,每一个被代偿的情感背后,同样反映着某种社会变革。
比如关于爱情的代餐,很多人痛斥当代年轻男女不想受爱情的苦,又只想感受爱情的甜,用追星/乙游/甜宠剧/磕CP来弥补一种恋爱感。
与其耗费巨大心力,建构一个未必长久的亲密关系,年轻人选择无爱一身轻,起码自己还能让自己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