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比地球自转快1亿倍早已修炼“成精”

  新闻资讯     |      2024-03-16 06:13

  金年会1932年,当“中子”被科学家首次发现之后,有天文学家大胆假设,认为在宇宙中,可能存在着一种全部由“中子”组成的星体,这也是“中子星”第一次被人们所知晓,但是却并没有与人类正式见面。此后,很多天文学家都致力于研究和寻找中子星,一直到1934年,一位天文学家认为中子星是由恒星演变而成的,它认为在超新星爆炸之后,一些恒星会变为中子星金年会,同时会产生宇宙线。

  通过以太阳作为数据参照,终于在1939年的时候金年会,可形成中子星的恒星质量被确定了出来,当一颗进入是生命末期的恒星质量是太阳10倍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颗中子星。这也表明,中子星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而来的。1967年,脉冲星被发现,伴随着脉冲星发现被列为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天文发现之一,中子星也从假想变为了现实。

  2007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直径在10公里左右,密度每立方厘米可达1亿吨,并且运转速度是地球自转速度1亿倍的中子星,这颗中子星每秒钟可以旋转1122圈,并且引力巨大,周围的恒星都在它的 引力作用下,不断地被吸取能量,加速进行内部的核聚变。而在2010年,已知的最大中子星被发现,质量约为太阳的2倍,密度也是非常的惊人。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在目前已知的宇宙天体中,中子星的密度,仅次于黑洞。

  当一颗恒星走到生命的末期,这个时候就会先变成一颗红巨星,极度膨胀,内部的核聚变越来越快,内核的温度也越来越高金年会,终于,这颗红巨星重力崩溃引发了一场超新星爆炸,如果这颗恒星生前的质量足够大,那么当超新星爆炸之后,就会变成一个黑洞。如果质量不够大,则会变成中子星,在宇宙中,所有探测到的脉冲星都是中子星,这也是为何脉冲星发现会意味着中子星存在的原因。不过,不发射脉冲的中子星却并不属于脉冲星。

  关于中子星的形成原理,科学家介绍:当较大质量的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内部坍缩的过程中巨大的压力会让它的结构彻底发生变化,原本存在于原子核中的电子和质子出现,电子和质子相互作用形成中子,当这些中子不断地聚集在一起,就会变成中子星。不过,中子星并不会永远存在于宇宙之中,伴随着中子星的旋转,它的能量也被快速消耗掉,很快,中子星就会燃烧殆尽全部能量,变成一颗黑矮星。而恒星,也才算真正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那么,中子星对于我们来说,又有哪些意义呢?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对地球的形成和重金属是从何而来感到困惑,不过,伴随着对中子星研究的深入,一些答案开始呼之欲出。如果宇宙中2颗中子星相撞发生了大爆炸,质子进入轻元素的原子核中,就会通过化学反应变成重元素,此后不断地碰撞融合,新的天体也就会随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