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5月18日,第三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金年会。同日也是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开放日,为广大市民群众送上了多重科普盛宴。
“5月18日非常巧,我还要赶到我的‘蛋白质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去跟公众参观我们设施做科普活动,这表明了中国科学院也在鼓励科学机构、科学家通过这些活动来搞科普。”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表示。
不论是翻开一本科普著作,刷到一个科普视频,还是追科普UP主发布更新,我们都会为科技传播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艺”感到振奋。随着科技传播领域越来越多元化主体的参与,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科技传播的赛道上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用不同的方法诠释着科技传播的时代价值。
在本届科技传播大会嘉宾对话环节中,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科技传播从业者在“新时代大科普格局下如何更好发挥各方作用”的议题下,就“构建更加融合繁荣的科技传播生态”展开讨论。
在科技发展不断加速的当下,各种知识可谓爆炸式增长,让公众目不暇接,甚至真伪难辨。有那么多人做科普,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元科普”?作为科学家去做科普和其他人做科普比起来,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现在的科普的传播金年会,知识性的东西非常多,但是真正把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这样的东西能够传播出来,并不是很容易的。”在吴家睿看来,科学家来做科普最大的特点是,他是战斗在第一线的研究人员,对科学的理解是有切身体会的。
科普与科学不一样,在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看来,科普和科学教育也要做好区分。他解释道,“科普是把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让你现在生活得更好。科学教育,是让你知道哪不知道,让我们未来生活得更好。”他认为,所有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而不是让科学教育聚焦到超常儿童,“我们现在要做好加法,让更多的人参与科学教育。”
科研工作者做科普,会担心被人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吗?吴家睿表示,“科学家做科普,不一定被科技界认可,他们看的还是你的‘硬通货’,不是你的科普文章、科普书籍。”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支持,让科学家能够静下心来、抽出时间做科普。
“这次上海市评职称,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鼓励,科普也是‘务正业’的。”著名科普作家、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李治中说道。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递,更需要态度传播和公众参与。创新的科普方法能让科学知识更容易地理解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从“平视与共情”到“双向互动”,嘉宾们围绕“如何创新地做科普”展开了讨论。
李治中认为,科普和科研一样需要创新,第一步是要调整心态。他强调:“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能以科学家的态度高高在上地去讲,而是要共情和平等。”在他运营的儿童肿瘤公益基金会中,他常与家长和孩子平视交流。他说:“你要与他们平视,才能更好理解他们的关切,才能知道你讲的内容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不能高高在上地教育别人,而是分享我们懂得的知识。”
吴家睿认为,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不同,后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前者则强调双向互动。他说:“科学传播要打破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围墙,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他认为,科学传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公众参与科学的一种方式。“科学传播的成功在于科学家放下身段,与公众互动。”
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嘉宾们分别分享了他们在科普工作中的见解。他们认为,科普是资源和平台的整合与创新。只有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科学的乐趣和启迪。
上海培训协会副会长王欣认为,科普需要打通校内外、课堂内外的界限。她表示:“我们培训协会在市科委、市教委的指导下,成立了科技辅导专委会,助力培训机构做好科普的加法。”她希望通过多元化渠道,衔接学校和社会大课堂,使科学教育不仅限于校园。
倪闽景强调了科技馆在科普中的平台作用。他说:“科技馆可以弥补校内学习的不足,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多样的学习机会。”他认为,科技馆应为孩子们提供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促进科学家与中小学生的互动。“科技馆是科学教育的枢纽,是让科学家与孩子们接触的平台金年会。”
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谈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他介绍了上海技术交易所的科普交易专板,及其如何推动科普产品的市场化。“我们开辟了科普交易专板,支持更多科普产品向市场推广,”颜明峰说。在他看来,科普产品需要市场的力量参与,从而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原标题:《【科技节】“元科普”“蹲下来做科普”……看科技传播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